專管生活-復健計畫之前,住民應該注意什麼
到目前為止,我已經熟悉康家內部的營運流程。
穩定執行康家內所有工作任務。最近我在用「稽核腦袋」思考,從康家角度來管理住民,什麼事情對住民來說是最重要的,而且這也對人員管理上有重大幫助。
住民在康家的生活,在執行復健計畫之前,會經歷過一串生活調適,在這調整的過程中,和專任管理員及主任息息相關。
問題來了,這些生活上的調適一定有先後順序,剛開始應該先注意什麼?我自己認為,任何住民都得完成這三點,才能進入復健計畫階段。
規律服藥
如果病情要穩定受到控制,那就得先規律服藥。要在正確的時間點,到辦公室前服用精神用藥,如: 中午12點整、18點整時。
之前有個住民經常性地躺床睡覺,需要工作人員去叫起床,才會起床服用。像這樣有類似問題的住民,就得特別注意服藥的規律性。
另外,有些住民會回家或外宿過夜,這時候專管人員能做的事情:請住民填寫「外出單」或「外宿單」。而且,一定要將足夠的藥條,且在監視器能拍到的範圍下,交給住民。
回診穩定
回診這件事情,對大多數的住民是非常簡單的,比較有狀況的是,該住民沒有辦法教長時間外出回診,只能依靠其他住民依據回診時間到醫院拿藥僅此。
回診這件事情,和剩餘的精神藥物是有關係的。沒有回診就沒有新的藥物吃和控制。
我有個實際案例:
過去,有位住民叫做三日姊,他平時幾乎不和人交際,連回診日期必須他人提醒才會記得。
有次,當天他需要回診,所以早上領 200 元零用金作為回診費。
結果,當天回來後,向他拿藥袋等文件時發現異樣,三日姊直接回應說: 沒有回診,然後就回到房間了。第二天,再次要求三日姊回診,並給他回診費,結果!!!! 結果!!!!! 又沒有回診了。
所以,對康家來說,住民能夠穩定且順利回診,是非常重要的。
規律作息
影像層面可以分為二部分,住民本身;康家管理。
住民服用藥物,無疑會影響住民生活,甚至會影響睡眠品質。甚至,直接影響該住民的人際溝通機會和復健計畫。
對康家來說,作息顛倒導致無法參加團體活動,甚至在半夜晚班工作時,不斷在客廳走動,時不時來找晚班老師抱怨,直接影響工作環境。
有一個案例,一位男性住民,平常生活作息半正常,但時不時就會在半夜2點時後起床,到廁所洗澡。這個洗澡聲直接吵到隔壁房的住民,引起不小的公憤。同樣的住民,在半夜3點半起床要到客廳念聖經,但是,此時為熄燈時間,只能強迫住民回到房間休息躺床。
當然,這只是我目前所認知的冰山一角,還有情緒穩定、人際交際等等。都是在執行復健計畫之前,可用來評估住民的狀態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