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專任管理員生活 - 我如何管理康復之家的住民?

圖片
某天。 在晚餐飯後,某住民直了當地告訴我「你可不可不要大小聲!這樣很吵!」  我反問一句話「你有遵守排隊規則嗎?」,住民理所當然地開始單方面的辯解。 同時,我突然意識到我是如何管理住民的? 其他康家的管理模式是否和我有些不同?站在住民的角度,他們的感受是如何?這也是我想打這片文章的由來。 我的管理模式 康家內的住民程度都有落差,這個落差其中包含 命令的接受程度 、 是否能有效溝通 等問題。 於是,我將這些在康家工作時所遇到的住民問題,以我為本簡單設計了一個矩陣圖: 從上表。 我將住民依照是否能 「雙向溝通」、「接受命令並且服從」 程度作為評分基準,分成四個象限並標上不同顏色。從好到壞的表示方式: 藍 → 綠 → 橘 → 紅 藍色類型住民 此住民能夠正常的雙向溝通,如果將問題丟回住民身上,住民能夠想到應對的解決方式。 住民能夠被賦予一些重要性的管理任務,例如: 值日生總管理員等。正因為如此,住民的自理能力較佳,但此類型住民大多時間是在上班。 對此類型住民,我選擇「督導」和「抽查」的管理模式。由於他們能夠自我管理,同樣的也懂得偷懶、耍心機招數,必要時需要適時的監督,減少他們出現偷懶行為。 綠色類型住民 此類型住民因為無法達到雙向溝通,只能使用單向式的溝通模式。 注意!此溝通模式不是只有「告知」的程度,依情況需要用「命令」的口氣下達指令。 主要原因是此類型的住民,較無法分辨語言表達上所隱含的個人情緒。 胖惠,正如其名是,體重過重不忌口,經常地和人索取食物吃,小到一口飲料大到一顆釋迦都發生過的一個住民。 最重要的是,胖惠一件事情,需要和和工作人員 (我) 確認至少4次以上,令我不堪其擾。 剛開始,對他的症狀我耐心地「教育」,但始終不見起色。 後來,我將強度加大,用「命令」方式直接限制同樣事情不要問超過 3 次方式,雖然胖惠有時會難過甚至到當我面哭,但必須說,上述病徵情況減少了許多。 對此類型住民,需要適當拿捏「提醒/告知」與「命令」之間的尺度 ,避免用詞或語氣使用過度,造成不必要的反彈。另外,很重要的是,當該住民想要表達想法時,讓他把話說完且不要打斷他,因為此類型住民已經很少表達自我了,需要多機會練習和刺激。 橘色類型住民 俗稱「很會找藉口」類型的住民。 服從性較差,對任何問題總是愛找藉口,以自我利益為優先判斷。 這一類型的住民,大多行動能力正常,喜歡待在房間或床上做自己的

專任管理員生活-在康復之家工作一年後的心態變化

圖片
目前在這個職位上已經滿一年,當然也和大多數正常工作一樣,遇到一堆大大小小的鳥事情,只不過我的對象是精神疾病的人而已。這一年當中,自己從旁觀的吃瓜群眾變成在環境內的工作者,自己心境上的轉變應該最大。 我所指的心境,不是那種「我更能體會精神疾病所受的苦」的那種屁話!  我指的改變是指,任職「專任管理員」職務,更能了解到為何這個工作無法留下人,為何大多數工作時間無法超過一年了。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,此工作無法用正常的、一般在職場工作的心態地,在康復之家內工作。一定會爆掉,因為我爆了很多次。 大概在工作二個月後,首先會先遇到的體制上的不完全,何出此言?  因為大多數的負責人非商業類學校畢業,雖然在精神疾病專業上非常專精,但在內部溝通上,異常薄弱。就以溝通為例: 在一般職場裡,會有所謂的「溝通平台」,大多使用 LINE 作為工具,主要作為宣告事情為主,目前我所任職的康家也是如此,使用過程中,不斷地宣傳長輩圖、長輩連結等訊息,這讓員工讀也不是,不回應也不是。 加上,有些應該在上平台上公開詢問的訊息,卻在私人訊息裡確認,我的好天鵝!! 這有什麼好不在公開平台裡確認的?  接下來是心態上轉變點 工作六個月後,我開始不再使用關心、親切的語氣與住民溝通,因為部分住民覺得 「你在這裡工作,是領我們的錢,所以你要服務我!!!」。 不要懷疑,我就是被住民當面說這句話,也因為被指責這句話,我開始反思「專任管理員」的工作、執掌、核心價值到底是什麼?  我先說結果,我有找到答案,這個答案和我現在的心態有關,同時這個答案可能也不被大眾、家屬所認同。 我的答案就是, 「專任管理員」是協助讓康復之家正常營運,協助管理、執行行政上工作。 上述的我的認知可能一些讀者覺得和一般的認知沒有差異太多? 如果讀者這麼想的話,可能證名讀者不是在康復之家工作的人。 上述的答案中, 不包含「精神疾病的住民」以及「復健計畫」。 不包含「精神疾病的住民」的意思? 意思是,在工作過程中只滿足整個康復之家運作所需的最低限度,包含滿足生理需求,如:煮飯等,以及活動協助執行,凡是只要能達到上述的目標的需求,拋除住民的個人意志,全部都以能康家正常運作為最核心目的。 如果遇到住民發衝突、爭執、哭鬧的話全部都敷衍了事,一律用「主任來之後,自己和主任反應」、「可以在自治會議上提出」、「你可以自己和那個住民說吧!」等詞語,來推托責任。 不要以為

康復之家管理-康復之家的住民難道不能生氣嗎? 表現情緒嗎?

圖片
    在康復之家工作一段時間,看過形形色色的住民進出,當然也看過住民生氣發脾氣的時刻。不過,我最近常在想一個問題,住民和正常人之間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? 後來,我遇到了一件事情發生。   君君是個開朗有很多笑容的女生,與同儕們相處也很融洽,給人的感覺與康家其他住民完全不同,不說會以為是「正常人」。某天我去君君房裡關心他時,聊到一個話題,是關於情緒表現的事情: 「如果覺得不舒服,我都選擇壓抑下來」君君這樣說著。 「最近發生什麼事情,讓你選擇隱忍嗎 ? 」我納悶著疑問。 此時,看著君君的瞳孔,眼眶有些微泛紅,熱淚開始填滿瞳孔,君君似乎因為什麼事情讓她壓抑一陣子。 「康家內的小花一直找我說話,讓我覺得很煩」 「我是那種心地善良、不好意思拒絕別人的人。有次,我溫柔和她說 : 我在忙沒有空後,小花就不斷地問我說 : 姊姊妳是不是討厭我」接著說。 「你有嘗試表達自己的情緒嗎 ? 例如說大聲些,帶有一些生氣的情緒說話之類的」疑問看著君君。 「沒有,這樣會讓你們覺得我發病了」想都沒想地回應。 我頓時詫異,為何君君會有此想法 ? 我接著問幾個問題後才發現,過去所住的康復之家讓他覺得自己不可以生氣,不然會被「關注」。     住民情緒展現這件事情,為何會被關住 ? 住民沒有情緒抒發的權利嗎 ? 這個問題必須先從精神疾病的定義開始。   精神疾病簡單來說,就是大腦管理出現了問題,間接影響生理、心理而引發問題,如果依照法規的話,精神衛生法第三條,法規用詞定義如下: 一、精神疾病:指思考、情緒、知覺、認知、行為等精神狀態表現異常,致其適應生活之功能發生障礙,需給予醫療及照顧之疾病;其範圍包括精神病、精神官能症、酒癮、藥癮及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定之精神疾病,但不包括反社會人格違常者。   依照法規定義,有 情緒產生且表現異常者,容易被定義為精神疾病 。 但是,一般正常人會產生的生氣、罵人等情緒發洩,只要不是異常的情緒表現,代表算在正常人的範疇裡 ? 我搞混了 ? 那為何君君會覺得不可以發脾氣 ? 為何生氣就會被「關注」 ? 為何生氣會被「關住」 ?   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很簡單,就是 專管人員只想息事寧人,不想在自己上班時候發生鳥事 ,增添自己的麻煩,最簡單的作法,就是限制住民的權利,其中包含語言溝通、情緒表達、出入自由等

專任管理員生活-小愛憂鬱症發作,壓制處理

圖片
  小愛又發病了。 這次是我擔任專任管理員以來,第一次遇到住民想要尋短。 關於小愛是誰?可以參考以下文章: 專管生活-新個案入住, 專管員協助融入團體-小愛篇 這次的我,值的是 下午班 ,是 13 點到晚上 21 點那種。 休假結束回到康家工作,對一個專管員且經常值晚班來說,是一件累人痛苦的事情。何況馬上上班就遇到「大事件」。 按下門鈴後,打開門聽到的是一陣打大哭聲。我望著其他坐在客廳的住民,他們透露出無奈、厭煩的表情,我懂了,小愛開始哭鬧了。 電視撥放著疫情相關的新聞,其中參雜著 15 歲小女生的大哭聲,嘴巴喃喃自語地說著「為什麼?為什麼?」。當下的我,雖然知道誰在哭,但不清楚現場狀況,加上其他工作人員選擇不理會,所以我決定,無視他。 這一場小愛的哭鬧,從原本吃飯時間,哭到全部住民進房小睡,小愛仍這樣持續哭鬧著。 後來,主任走到他旁邊,目的不是為了安慰小愛,是防止小愛突然衝進某的地方拿取利刃,或沖出陽台準備跳樓。 會這個擔心不是沒有可能,因為過去就有這樣的例子。沒錯!小愛的大哭大鬧,自傷傷人行為不是第一次了。 驟然之間,小愛快速拉開眼前未上鎖的抽屜,準備拿取其他住民的剪刀,主任立馬抓住左手腕,小愛此時意識到,這個抽屜內一定有什麼東西可以傷害自己,就用嘴巴去咬主任手掌後,在轉移注意力時,快速將右手伸進櫃內,試圖抓取任一把武器。 當下的我發現,毫不客氣地將小愛右手拉出,抓住連接右手腕的骨頭處。此時,小愛想用同樣方法,嘴巴向我的手咬來,而我的左手快速地,像壓制犯人般地將小愛頭下壓貼地,然後利用體重優勢,將身體貼住小愛後背,控制住小愛身體核心,為了不讓他亂動,我將腳夾住小愛的雙腳大腿,這樣能夠防止他用腳亂踢,試圖掙脫。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題外話,關於抓住小愛右手處的位置,為什麼不是抓住關節處? 因為抓手腕關節處,會在小愛掙脫過程中,造成受傷的風險。 如果是抓手腕與手肘之間,靠近手腕約 3-4 公分處的話,小愛手腕雖然可以活動,但無法後抓住我的手,這樣也較不會二次傷害。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此時的小愛,已經完全被壓制住,無法動彈了。 但對於一個憂鬱症發作,試圖想要自傷的個案來說,我真的太小看小愛了。 一陣子後,我們看見小愛不在哭鬧,以為他情緒回穩

康復之家管理-台灣 COVID-19 疫情下,康家的應對措施

圖片
台灣受到 COVID-19 疫情影響,目前正處於醫療體系正面臨臨界負載狀態。 這時候也更考驗民眾水平,能否自主性待在家裡,不要到處活動。但對特定事業體系而言,沒有辦法因為疫情影響而停止運作, 康復之家就是個例子。 因應各縣市鄉鎮公布, 停止室內5人以上聚會營業 等。而 關於雙北進入「三級防疫警戒」後, 公布 5/18-5/28必須要遵循以下防疫措施: 外出時全程配戴口罩。 避免不必要移動、活動或集會。 停止室內5人、室外10人以上的家庭聚會(同住者不計)和社交聚會。 自我健康監測(有症狀應就醫)。 營業場所及洽公機關:落實人流管制,戴口罩、保持社交距離。 職場及工作處所:遵守企業持續營運指引之防疫規定,落實個人及工作場所衛生管理,啟動企業持續營運因應措施如異地、遠距辦公、彈性時間上下班(如異地、遠距辦公、彈性時間上下班)。 餐飲場所:應遵守實聯制、社交距離、隔板等防疫措施,無法落實則採外帶。 婚、喪禮:應落實實聯制、社交距離並加強清消。 公共場域、大眾運輸加強清潔消毒。 那康復之家呢?該怎麼辦? 康家面臨的問題 聚集生活風險 還記得,於 5/18 日時,住民出現精神症狀,需要撥打 119 協助就醫,當時消防員是這麼說的: 「你麼這邊這麼多人,怎麼都沒有戴口罩,這樣很危險!」 當下的我,才意識到此問題。 沒錯!這樣多的住民生活在一起, 最容易產生群聚感染 ,一但發生的話,將一發不可收拾。 被消防員點醒後,同時,衍伸出一些潛在問題/風險: 住民了解 室內為什麼要戴口罩嗎? 住民知道 「如何戴好口罩」 嗎?什麼叫做「正確的戴口罩」。 是否知道目前因應   COVID-19 疫情,生活上有什麼變化嗎? 住民回診風險 5/15號開始,台灣   COVID-19 疫情逐漸加重,造成醫護人員人力吃緊情形。也因為疫情關係, 醫院變成一個容易染疫的非常高風險區域。 但是,因為住民服藥劑量不足問題,住民必須定期回到醫院進行回診,這樣住民就會暴露在非常高風險區域內,有機率會沾染疫情病菌。 如果是像懶毛這樣衛教不好的住民,口罩不戴好、沒有洗手習慣的住民,回到醫院看診的話,就有更高機率沾染病菌。 外出散步/工作風險 因應公告: 避免不必要移動、活動或集會。 在正常認知的情況下,大多數的民眾/住民都能夠配合,但就有那少數幾位住民,因為 「我想去門口吹吹風」、「去抽菸」理由外出後,然後自己到附近

住民衝突 - 公器私用的結果, 被當作義務 理所當然

圖片
今天康復之家內發生一些事情,令我非常不開心,覺得為什麼住民可以說出這麼不負責任的話語。 公器私用的結果 今天有一個好吃懶做的住民,稱為「懶毛」好了。 懶毛是一個滿臉鬍子,生活習慣極差,房間因為個人衛生習慣,常引來許多蟑螂。今天,想拿工用的椅子到房間使用,被制止,然後就反彈生氣了。以下是我處理方式: 「我不能拿椅子到房間用嗎?」 「你為什麼要拿椅子到房間使用?」愛偷懶老師 「我要打電腦」懶毛 「所以,你覺得你要打電腦,就可以拿公用的椅子到房間用?」 「拿麼多的椅子,拿一張又不會怎麼樣。」 「可是,這是公用的椅子耶!公用歸公用,你私人請自己買,何況,房間不是有個椅子給你用嗎?」 「那不好坐」 「即便你這樣覺得,如果每個人都和你一樣,覺得可以拿椅子到房間用,這樣餐廳不就沒有椅子坐了。」 「我要找主任,我要找主任。」懶毛覺得找主任會有幫助。 「如果你覺得找主任有用,就去找阿」心平氣和地說 「X您娘,閉嘴!!」 直接回話。 當下的我,整個暴怒!! 我已經多久沒有被人這樣罵了。這樣的嘲諷,直接踩在我的自尊上,當下的我,其實很想直接回話「你有種再說一次,試試看!」 但當下又覺得,他們是病人,是有精神疾病的個案。當下的我,選擇不理會,將自己的情緒先擱置。 而結果呢?就如同我剛開始的態度一樣,不能使用公用椅子私用。(廢話,當然不行) 事後,懶毛還是一直盧,我採取的態度是「不理會,無視這個人」。 一部分是因為直接對我罵髒話,令我非常不爽;一部分是懶毛必須自己面對問題。不管沒交月費、還是沒有錢可用問題等。 現在呢?我決定接下來,僅公事公辦,不夾帶任何人情來對待懶毛。 因為,我意識到一件事情,懶毛對於任何人幫助他、給予方便,都被當作是 理所當然、義務的 。 既然,懶毛覺得是這樣態度,我同時決定,也採此態度。 結 論 對於住民的態度,我還在學習調適;或是需要開啟工作「自動模式」,不要放心力對待住民們。 抑或是,不理會這樣子的住民,畢竟我沒有必要為了 95 % 的住民,影響自我內心狀態。 這是擔任「專任管理員」會遇到的事情。給要從事此行業的讀者參考。

專任管理員生活-康復之家, 排藥訓練的問題

圖片
一、前言 每周住民的團體活動裡,有一天會有專門護理師帶團體活動,上午是排藥訓練;下午是衛教活動。下午活動不多贅述。 主要想要討論的是上午的「排藥訓練」。這幾個月觀察下來,關於目前的排藥活動,個人覺得其實可以更有活動價值上的體現/更多的評估指標。 二、什麼是排藥訓練 什麼是排藥訓練?排藥訓練是要讓住民能夠排好未來一整周必須要吃的藥物(一般藥物、精神性藥物)。現場會有整包藥袋、一周藥盒、切片器、鑷子等器具。 三、為什麼要排藥訓練 排藥訓練最主要目的,是為了讓住民能讀懂藥袋上的「藥物名稱」、「數量」、「副作用」等等,藉此更了解自己的用藥狀況。當然,一定會遇到因為先天視力問題,需要他人協助排藥的情況,此時只需要其他老師協助就可以解決。 四、如何進行排藥 基本上,排藥訓練是大家同時進行的。團體中大概會出現三種類型的群體: 不用檢查群體:意旨自我排藥狀況良好,能夠自我檢查確認,不用工作人員複檢。 偶爾排錯群體:意旨排要狀況雖然良好,認為自己藥排的是對的,不會自我檢查。 經常錯誤群體:雖然能夠自己排藥,不懂得如何自我檢查,抽查結果往往不好。 上述的群體中,還有一種群體的住民,就是不會排藥的住民。這樣住民不管是閱讀藥袋上的資訊、或是精神藥丸都不太了解。這就必須透過護理師教導才行。 五、排藥現況 目前康家內排藥狀況算穩定,沒有遇到太大的問題。 但仍存在一些 可以更好的地方: 目前各工作人員不清楚住民的排藥情形或實際狀況,無法更全面性的評估住民狀態。 無法更數據化地評估住民排藥的進步程度,並給予適時鼓勵。 當住民第一次排藥時,沒有方法可以更全面性了解住民對藥物訓練的認識程度。 透過護理師現場更改住民藥劑量時,沒有管道和方法讓其他工作人員知情。 排藥訓練也許可以怎麼做 針對以上的問題,可以定義 「個別排藥訓練的歷程」 。 意思是,一個住民從「不會排藥」階段,成長至「不用工作人員檢查排藥情況」階段,需要經歷的那些階段,如果定義好這些階段、歷程的話,對一個住民的 評估和追蹤 都會有很大幫助。 因此,住民在開始排藥之前,可以先評估住民: 是否有足夠的手、眼協調能力 是否能閱讀藥袋上的文字 是否了解藥盒上文字與位置 是否了解藥袋上的資訊(數量、顏色、副作用等) 是否能夠依照藥袋資訊,判斷相對應數量 排列藥盒的正確性。建議使用「錯誤顆數」來定義: 錯誤顆數 評